股票查询: 行情分析 题材分析 DDX在线 业绩报告 个股吧 业绩预告 业绩披露 股东人数 机构持股 高管 公告 个股研报 十大股东 资金流向 个股分红
您的位置:爱买股网 > 行情分析 > 振华新材(688707)
行情分析查询:

688707
振华新材

行情分析 题材分析 实时DDX 业绩报告 个股吧 业绩预告 业绩披露 个股研报
股东人数 机构持股 公司高管 公司公告 十大股东 资金流向 个股分红 股票查询

振华新材(688707)股票行情 股价K线图

个股行情刷新
688707行情加截中...
股价:--
涨幅:--%
涨跌:--元
振幅:--%
成交量:--手
今开盘:--元
昨收盘:--元
换手率:--%
成交额:--万元
涨停价:--元
跌停价:--元
分时图 日K线 周K线 月K线
振华新材(688707)股票行情 股价K线图
688707五档买卖盘口
委比:
委差:
卖⑤ --元 --手
卖④ --元 --手
卖③ --元 --手
卖② --元 --手
卖① --元 --手
当前价 --(--%
买① --元 --手
买② --元 --手
买③ --元 --手
买④ --元 --手
买⑤ --元 --手
内盘:--
外盘:--

振华新材(688707)基本信息面分析

公司简介 公司系由原股东深圳振华与79名自然人于2004年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的规定,深圳振华以其所属分公司新材料厂、新光源厂的固定资产出资设立振华新材,并安排部分员工到振华新材就业的情形属于国有企业改制。公司设立相关的批准程序、资产评估、内部决策、职工代表大会及职工安置情况、验资、工商登记、省国资委及中国电子确认等事项具体如下:2004年2月18日,深圳振华召开股东会,深圳振华原股东振华集团、振华科技一致同意深圳振华以机器设备及其他实物资产作价680万元投资发起成立公司。2004年3月2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以发起方式设立深圳市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深府股[2004]8号),批准下述事宜:(1)同意由深圳振华等81名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名称为“深圳市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公司股本总额为2,000万元,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折为2,000万股,其中深圳振华持有680万股,占股本总额的34%;其他发起人共持有1,320万股,占股本总额的66%。2003年8月20日,深圳中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关于振华集团深圳电子有限公司的资产评估报告》(深庆[2003]评字第025号),评估基准日为2003年6月30日,对深圳振华用于出资的机器设备、电子设备、车辆等固定资产采用重置成本法作为评估方法,评估价值为766.128万元。2003年9月3日,深圳振华就前述评估报告向振华集团办理了评估结果备案。2019年9月25日,北京中天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出具《关于对〈振华集团深圳电子有限公司资产评估报告书〉(深庆[2003]评字第025号)的评估复核报告》,确认:深圳中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的评估报告评估目的明确,遵循了评估的基本原则,实施的评估程序到位,评估方法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原评估报告中评估结论的确定过程符合评估原理及要求,原评估报告已于2003年9月3日完成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经对原评估报告涉及的固定资产评估值进行重新测算,涉及固定资产的复核评估值为774.71万元,与原评估值基本一致,评估结果不存在重大差异,原评估报告结论合理。2004年4月16日,深圳中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公司本次设立的出资情况进行了审验并出具《深圳中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关于深圳市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验资报告》(深庆[2004]验字第347号),确认:截至2004年4月15日止,公司已收到全体股东缴纳的股本合计2,000万元整,其中深圳振华以实物缴纳注册资本680万元,其余发起人以货币缴纳注册资本1,320万元。2020年5月7日,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验资复核报告》(中天运[2020]普字第90054号),对深圳中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的公司设立时验资报告进行复核确认,上述验资报告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的相关规定。2004年4月21日,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深圳市名称预核内字[2004]第0485812号),核准了“深圳市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名称。2004年4月26日,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公司核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4403012140684。
产品业务 公司自设立以来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提供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领域产品所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碳酸锂及氢氧化锂等。公司设有资材部,负责供应商的筛选及物料的采购。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按订单生产。若根据客户年度采购计划及市场趋势判断客户未来预计有较大订单需求,为减小未来生产压力并有效利用产能,公司也将实行备货生产。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下游客户多为国内大型知名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生产企业,经过长期的合作已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销售过程主要包括获取样本需求、技术交流、各阶段样品认证、签订合约、交付、回款等环节;各阶段样品认证包含实验室级、产线级等不同级别样品的生产、交付、评估、客户认证、改善、规格书/图纸签订等过程,以确保产品从性能到批量质量稳定性全过程满足客户需求。认证阶段结束后,公司与客户签订供货合同进行批量生产,同时跟踪货物的交付、货款的回收等。若客户针对已认证产品提出进一步需求,则公司直接与客户签订供货合同进行批量生产。
行业地位 国内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知名企业
核心竞争力 1、NCM正极材料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的先发优势及完善的产品布局
 常规的二次颗粒团聚体三元正极材料由许多小单晶颗粒构成,在循环过程中二次颗粒容易开裂、破碎,使得电池循环寿命缩短;在极片冷压过程中二次颗粒容易破碎,使得电池性能恶化。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可以较好规避上述问题。材料经压实和高温循环后,可以获得更加优异的高温循环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因而具备更好的安全性能。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国内市场,是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主流选择之一。
 2、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先发优势及率先实现十吨级量产的领先优势
 公司于2016年即开始接触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产品的研发,随着2021年以来锂盐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锂盐供应稳定性的问题愈发突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凭借丰富的储量、较高的性价比及安全性能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公司也相应加快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进程。
 3、品牌和质量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自主创新研发、打造品牌形象,通过建立严格的品牌和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逐步与行业内多家优质电池生产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通过多项国际国内相关资质认证,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地位。
 4、优质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一直以来采取集中有限的企业资源培养维系大客户的竞争策略,能够形成规模经营获取成本优势、及时共享信息促进产品技术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形成销售订单的稳定来源、产生市场辐射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优质大客户的长期认可亦提升了公司在业内的声誉,在公司产能扩大的同时能够为公司带来其他优质新客户,维持较强的竞争优势。
 5、工业智能化优势
 公司在不断加快产能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工业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公司通过将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正极材料生产、质量监控、物流配送等环节的自动化,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及服务的数字化,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提升了生产管理效率、能源管理效率;提高了生产库存管理能力,经营的敏捷度和响应能力,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和交付。
 6、可持续发展优势
 作为央企下属公司,公司经营业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同样注重社会责任担当。公司通过参股公司红星电子,布局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加强对三元前驱体等原材料成本的控制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有红星电子34%股权。红星电子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次生物料提炼回收可用锂元素、钴元素等有价值材料,并将其生产转化为三元前驱体、碳酸锂等公司生产所用原材料,上述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布局是公司加速上游产业整合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效减少贵重金属的流失,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营指标 2022年公司来源于三元正极材料的销售收入为135亿元,占全部收入的比例97%,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端的增长,公司三元正极材料销量同比增长34%;销量增加,产品结构优化,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三元正极材料收入同比增长158%。
竞争对手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杉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日本住友金属矿业有限公司、LGC、优美科。
品牌/专利/经营权 品牌: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自主创新研发、打造品牌形象,通过建立严格的品牌和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逐步与行业内多家优质电池生产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通过多项国际国内相关资质认证,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地位。
 截专利:至本报告签署日,公司已获授权17项发明专利(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6项、国外发明专利1项)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贵州省专利金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2020年贵州省高价值专利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9项。2018年12月,公司成功进入工信部第三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投资逻辑 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2022年公司三元材料产量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七,市场占有率7%;2022年公司大单晶三元材料产量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三,对应产量占比为17%。2022年公司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应用推广进展顺利,与国内头部电芯客户达成了全面深度的合作关系,累计出货数十吨。
消费群体 国内知名的锂电池生产企业。
消费市场 境内
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高工锂电及鑫椤锂电统计数据,2018-2022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市占率CR5分别为48%/50%/52%/55%/61%,年均提升约2-3个百分点。相较于其他锂电材料,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头部企业市占率差别较小,并未拉开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有:第一,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准入门槛高,新进入者少;第二,头部三元材料企业各有优势,市场竞争激烈。
 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各路力量以及资金对正极材料行业的关注,正极材料厂商纷纷扩产,对于产品严重同质化的细分领域,由于技术门槛降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行业发展趋势 1.政策支持,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将得到有效拉动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市场的重要拉动力,是国家稳工业的重点行业,因此国家层面为了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实施新能源汽车领跑强基工程。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发力见效,汽车消费将持续回稳复苏,动力电池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2.三元正极材料高镍化趋势确定
 在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充电焦虑背景下,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主要从电化学性能升级以及物理层面系统结构创新两方面着手。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2022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结构中,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占比上升至第一,占比超40%。此外,海外市场主要采用高镍材料,国内部分企业加大海外供应以及出口增加,也带动了高镍材料出货量增加。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在性能充分提升的同时,其制备技术门槛高,市场准入门槛高,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研发、生产制备能力对正极材料厂商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3.三元正极材料未来将仍然是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对于下游市场而言,正极材料的性价比是技术路线选择的重要衡量因素之一。自2021年开始,磷酸铁锂装机量超过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原因是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突破、以及镍钴涨价导致三元正极材料成本上升。由于三元正极材料的高镍化趋势确定,以及消费电子市场空间有限,钴金属需求降低;在镍方面,随着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供给持续增加,因此预计钴价和镍价价格将趋于平稳,预计后续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将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因此三元正极材料,特别是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未来将是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4.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持续提升趋势
 电动汽车的普及,与之相伴不可回避的就是废旧动力电池的处理。废旧动力电池在经过梯次利用后,剩下部分由于含有贵重金属,可回收重复利用。在对于新能源汽车呼声一直很高的欧洲市场,对锂、镍、钴等主要金属的回收率设定了具体目标与实施路径,通过立法规范引导市场发展。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是重点行动领域之一。因此,发展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产业,减少贵重金属的流失,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重要趋势。
 5.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供应链脆弱,对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新能源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锂离子电池中主要原材料锂盐因供需失衡,价格在短期内易出现剧烈波动,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我国作为全球锂盐最大的生产和使用国,锂资源供应主要依赖于进口。随着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特别是上游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渗透率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巨大锂资源需求,尽管锂矿端与冶炼端均持续增加资本投入,但由于国内锂矿禀赋相对不足,总体来看未来增量较为有限,脆弱的供应链引发了对新能源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6.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加速,市场应用推广进展顺利
 在新能源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锂离子电池部分原材料因供需失衡,对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钠离子电池具有明显优于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非常适合全天候、全地域电动汽车市场需求。
行业政策法规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对市场动向的分析,合理配置公司资源,明确未来发展战略及主要路径:
 1.坚持“技术赋能,创新驱动”,专注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加强配套能力,集中资源投入研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满意为宗旨”的发展指导思想;
 3.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诚信经营、绿色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积极研发新型能源技术及相关配套材料、其他新型功能材料。
公司日常经营 公司自设立以来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提供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领域产品所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报告期内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报告期内累计出货数十吨,市场应用推广进展顺利,与国内头部电芯客户达成了全面深度的合作关系。
公司经营计划 1、利用丰富的产品结构,加强与下游的合作
 目前公司已实现涵盖中镍、中高镍、高镍及超高镍全系列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及销售,也是钴酸锂、复合三元等多品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商。同时,围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公司已成功开发出层状钠正极系列产品,目前已实现数十吨级销售。综上,公司的现有业务可实现下游动力、消费及储能电池市场的全覆盖。此外,公司于2016年3月参股投资红星电子,布局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回收端的布局可有效加强公司对三元前驱体等原材料成本的控制能力。公司计划利用丰富的产品结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电池客户的联络与合作,进入国内外知名品牌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储能、数码产品的电池供应链。
 2、强化核心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
 公司将持续专注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坚持“科技赋能,技术驱动”,持续加强研发,不断提高产品性能,通过研发创新、制造升级、效率提升等多种方式降本,打造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公司目前凭借产品优异的性能表现和极佳的性价比优势,与国内头部电芯客户达成了全面深度的合作关系,未来将持续高效务实地推进相关工作,与下游客户一道推动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和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领先优势,巩固公司的市场地位。
 3、有序推进产能建设,加强风险管控
 基于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公司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行产能扩充。近年来,除公司IPO募投项目义龙二期及沙文二期外,公司还启动了义龙三期项目及沙文一期技改等项目建设。不同项目同时进行,加之项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内容存在不同,公司在有序推进产能建设的同时,务必需要加强相关风险管控,降低项目风险。
 4、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构筑人才优势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完善的人才梯队建设是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司按照“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改善人才结构,构筑人才优势”的思路和要求,建立完善育人、引人、用人、留人机制。一方面继续推进人力资源优化改革,实现“组织精简、人员精干”目标,进一步提高组织效率和执行力,提高生产效率,为人才成长发挥打开空间;另一方面利用资源拓展渠道引进专业化技术人才,激活人力资源效率,以提高公司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5、加强管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
 (1)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公司的业务过程、战略方向和决策制定过程中;持续落实保障企业及供应链中的劳工权益、人权、职业健康与安全等领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员工的个人追求充分融入企业的长远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新材料领域实现技术领先、提高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消除企业及供应链中存在的诚信、道德、廉洁问题,确保公司和合作伙伴的经营安全;秉持绿色理念,把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如何和谐共赢作为追求的目标和目的。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2)持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生产运营智能化。实现公司对内组织运营的升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和管理运营效率。
 (3)强化公司治理,构建一个合规、更加契合企业发展、更加得到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保障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
公司资金需求 2022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3.07%,处于较高水平。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一方面使公司面临一定的偿债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资金需求持续增加,也为公司新增债务融资带来一定的压力。
可能面对风险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更新迭代的风险
 2、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风险
 3、关键技术流失风险
 (二)经营风险
 1、原材料价格波动及锂盐供应链脆弱的风险
 2、销售价格波动的风险
 3、新增产能闲置的风险
 4、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5、产品质量问题风险
 (三)财务风险
 1、产品销售毛利率波动较大的风险
 2、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风险
 3、应收账款较高可能导致坏账损失加大的风险
 4、存货金额较大、发生跌价等风险
 (四)行业风险
 下游行业需求波动风险
 公司核心产品NCM三元正极材料目前主要应用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政策变动会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量变动,鉴于三元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总成本中占比较大,是动力电池的关键构成要素,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相关政策变动对三元材料的市场需求造成影响。
 未来如果全球经济情况、下游行业需求发生重大或持续波动,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五)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所处的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与下游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储能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当前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经济步入下行周期或影响下游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储能行业的市场需求因素发生显著变化,则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爱买股网股票展示推荐
手机版 | 电脑端
在线客服
本站数据全部免费提供,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粤ICP备2021140343号-1